”阿茂还不忘和叶辞书几人解释一下。 叶辞书笑着点点头,然后又看了沈默默一眼,生怕这位郡主不习惯。 沈默默也笑着点了点头,表示自己一点都不介意。 很快,阿婆就端了四碗凉茶出来。 “五碗!”沈默默冲着阿婆比划了一下,又指了一下阿茂。 阿婆很快就明白了,这是要给阿茂也上一碗。 她赶忙又拿了一个碗給阿茂装了一碗凉茶。 阿茂有点吃惊。 以前他给别人当向导的时候,都是别人吃饭喝茶,他在远处看着。 等着别人吃完喝完了,他才过来的,这是他们的规矩,免得冲撞了那些有钱的老爷们。 看着端到面前的凉茶,阿茂又看了看沈默默,立刻端起碗来仰头喝了起来。 咕嘟咕嘟只几口,一碗凉茶就被阿茂喝了下去。 用衣袖擦了擦嘴巴的阿茂见大家都看着自己,就有点不好意思。 “小时候喝惯了,都是这么喝的!我们这里人喝凉茶都是几口喝完,没法子细细品味的。 姐姐们尝一尝,凉茶虽然有点苦,但是却能防很多病的。”阿茂忙指指桌上的凉茶。 叶辞书,沈默默,叶秀书,还有寒酥忙都端起碗来。 凉茶的颜色是灰褐色,仔细一闻,还有一股中药味。 叶辞书想到了后世的吃火锅必备的王老吉…… 然后端起碗来喝了一小口…… 只这一口,叶辞书就皱了下眉头。 苦!真苦!真的就跟喝中药一样…… 一点都没有后世王老吉的味道,真的难为这个阿茂像是喝白开水一样几口喝完了。 沈默默,叶秀书,也都是喝了一小口后皱了下眉头。 苦啊!这不就是中药吗? 寒酥更是一张小脸都皱到一起了。 太苦了,这和喝中药有什么区别吗? 见几人都是一脸苦相,阿茂赶忙朝阿婆要了几黑黢黢的糖过来。 “这是我们当地的甘蔗糖,喝完凉茶之后吃一块,嘴里很快就不苦了。” 沈默默忙摆摆手。 其实苦也就是那么一小会的事情,过一会儿就不觉得苦了。 “这都是我们左海人自己喝的茶,和你们平常喝的茶肯定不一样的。 你们要是想喝你们的茶,去春不晚就好了,不过春不晚的茶好归好,就是有点贵。”阿茂赶紧说道。 听阿茂提到春不晚,沈默默的心头一动。 “你经常去春不晚?”沈默默问道。 阿茂赶紧摆手。 “怎么可能呢!那里是有钱人才能去的地方。 我听说了,春不晚最普通的茶也要五两银子一壶呢!还是只能坐在大堂里。 听说楼上的包间价格更贵,去一次没有个上百两银子下不来。 那么多钱都够我们家过半年了。”阿茂笑着说道。 “你真的没去过?”沈默默继续问道。 阿茂低头想了想。 “三年前去过一次! 那时候我才五岁,春不晚当时的掌柜还不是现在这个。 我记得清楚,那天是中秋节,春不晚在重大的节日都会在后门给一些吃饭困难的人发东西。 以前发过馒头,馅饼,还有一些肉菜。 那次发的是月饼,这么大,里面的红豆的,甜甜的,可好吃了。 我也去领了,领了两块呢! 娘和大哥吃了一块,我和妹妹吃了一块!”阿茂一边说一边比划。 沈默默认真听着阿茂说的每一句话。 三年前,那就是左海的春不晚还没有换掌柜,不是现在这个燕娘…… “后来呢?后来就没有发过吗?”叶辞书追问。 阿茂立刻摇头。 “没有再发了,现在春不晚招待的都是有钱的行商,我们这些人肯定 不能经常往那边去的。 要不然不是耽误人家做生意吗?” 沈默默不说话了。 春不晚的目的可不是挣钱,不管是哪个地方的春不晚,一年三节都会布施。 这大家心里默认的规矩。 但左海这里…… 见沈默默不说话,叶辞书赶忙岔开话题。 “你说你一直做小向导,那你和我们说说,你除了告诉我们左海哪里有好吃的,好玩的,还能知道什么?”叶辞书问道。 “对啊!你还知道些什么呢? 我们来左海这里可不是为了吃喝玩乐的,我们来这里有其他的事情。”叶秀书也在一旁帮腔。 阿茂见叶辞书这么问,立刻就坐直了身体。 “那我能告诉你们的可多了,我算是个左海通呢! 几位姐姐,那你们告诉我,你们到左海来,是想买货呢还是卖货呢! 如果是买货的话,想买什么货?我可以告诉你们去哪家商行买到合适的货。 如果你们是想卖货的话,而且是长久做生意的话,那我也可以告诉你们去找合适的商行。 毕竟现在能出海的商行就那么几家。”阿茂一本正经的说道。 叶辞书她们听的津津有味的。 这小孩还真有点意思呢! “那我要是既想买又想卖呢?那应该找谁家呢?”叶辞书故意说道。 阿茂立刻摆手。 “不管是你想买货还是想卖货。 到了左海之后,你们应该先去最大的储记商行递个拜帖。 这用你们内地人的话,应该叫拜码头。”阿茂正色说道。 “拜码头?”叶辞书几人都有点吃惊。 到了左海这里做生意需要拜码头? 好吧!外地人来了,想在这里有所发展拜码头好像也正常。 但为什么不去拜官府的码头或者是海贸署的码头。 而要去拜一个商行的码头呢? “这个储记……很厉害?”叶秀书皱着眉头问道。 阿茂非常严肃的点了点头。 “很厉害的!他们家现在算是八大商行之首了。” 第440章 商行一霸 提到这个储记,阿茂明显脸色严肃了很多。 同时,他也把自己的声音压的很低。 “几位姐姐,在内地行商是什么规矩我是不知道的。 但要是在左海这里,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想在左海占有一席之地,那肯定绕不过储记的。 特别是想做生意,想把生意做大的,那就更不能忽视储记。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吧! 去年的时候,内地也来了一个行商,从内地弄了一批货物过来。 有丝绸,茶叶,还有一些瓷器。 他想通过左海这里把货物卖到番邦去。 大渝的货物好卖,特别是在番邦那里,不管什么东西都很好卖。 那个行商应该是想好还赚一笔的。 他在海贸署那里办齐了手续,然后就等着把货物卖出去了。 他没有去拜储记的码头,没有任何表示。 整整十天,他的货物在码头没有船接,没人肯把船给他用。 不是别人不想,而是储记的人发话了,谁要是把船给这个行商用,那就是和储记作对。 就这样,那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