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天狼书屋 > > 对照组知青在年代文里吃瓜 > 分卷阅读212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设置X

分卷阅读212(1 / 1)

拒,闻怀溪还是得带着自己的大蒲扇去上工了。 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,她戴着草帽,偶尔往树荫地下钻会儿,看着在地里干活,脖子上搭着毛巾不停擦汗的人,又一次庆幸姜远兰有先见之明。 她这个记分员虽然也要一起晒太阳,但可以时不时往树荫下站站,只要能看见大家都在干活就行。 但在地里干活的,就只能一直晒着太阳,偶尔喝水的时候才能休息一会儿了。 闻怀溪休息一会儿后又去转了一圈。 还是农闲,大队对请假宽松一点,大部分心疼媳妇儿的人家,都没让孕妇在这个天儿出来上工,但江婵媛特殊情况。 赵建设的工分根本养不起他们一家,江婵媛只能趁着天凉做点轻松活,相应的工分也少。 同样,她两个表姐也都是拣了稍微轻松点的活,最起码这个天气没那么难熬。 不过李秀秀今天没来上工。 前两天李大嫂徐花生了个女儿,在家里坐月子需要人照顾,本来应该是李母在家的。但李母心疼女儿要晒太阳,就让她白天在家里搭把手,这一个月也就不用顶着大太阳上工了。 提到李秀秀,闻怀溪就想起来前些天听周子鸿讲那个八卦。 她越想越感觉周子鸿说的这个故事和周援军有点像,但她无从求证,就只把这个故事当八卦听。 网?阯?F?a?布?Y?e?ī???ü?????n?????②????????o?? 却没想过了几天,隔壁周庄大队突然来了几个人。 今天,姜柳大队的电线杆正式装备完工,每家每户都通了电,买上电灯泡家里就可以开始用了,再也不用晚上打着手电筒或者煤油灯摸黑干活。 闻怀溪也等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电风扇,当天晚上很是睡了一个好觉。 周磊这两天春风得意,走路呼呼带风。 姜柳大队装完就是他们,想到自家大队也能通上电,周磊这两天的心情好了不少,就连有谁犯个小错他都能笑眯眯的说没关系。 周庄大队的队员感觉最近大队长心情好,再加上自家大队也很快能用上电,一个个也脸上带笑,对着来问路的陌生人都是好声好气。 她热情道:“我领你去吧,周援军家比较难走,你们不认路,我领你去好一点。” 问路的年迈夫妻立刻道谢,喊上一旁四十左右的儿子和他们一起跟在带路的后面。 路要走几分钟,婶子就搭了话:“听你们口音不像是咱这儿人啊,是周家小子的战友吗?” 听说部队里天南海北哪儿的人都有,就是不知道他们找周援军家什么事。 老太太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,回道:“是啊,我三儿子是周同志的战友。一直听说你们这儿山清水秀,趁着农闲来看看。” 婶子瞅瞅后面跟着的男人,问:“您儿子,是这位同志吗?”看着不像啊,这位一看就是他们质朴的农民同志。 果不其然,老太太摇摇头:“这是我大儿子,是担心我们年纪大了,陪我们来的。” “哎呀呀。”婶子一拍手,“那你们可来错时间了,周家小子不在,家里就一个老娘一双弟妹还有两个孩子。你们去了家里都没个人招待你们。” 婶子替他们惋惜:“你们如果是来找周小子的,应该提前问问时间的。” 其实婶子不是惋惜,她是觉得这几个人挺冒昧的。 哪有听说战友老家山清水秀就跑来人家里的。 当兵的儿子没来,周援军也不在,他们和人家周家其他人认识吗就跑来,占便宜也不是这么占的。 婶子小声嘀咕:这几个人来看着没带多少行李,身上的穿衣打扮也不像有钱的,周援军不在,周婆子别给人赶出去不让住。 招待所可要花不少钱。 老太太有点失落,老头儿搭了句话:“没事,我们和周嫂子认识,和周嫂子说说话也好。” 周援军在不在都不重要,他们夫妻俩来主要是为了看孩子的,大人一个都不重要。 他儿子都没了,这份儿情还能持续多久? 他们来只是为了替儿子看看孙子,看看孙子这些年过得好不好。 “原来认识啊。”婶子替他们松一口气,有点好奇,“周婶儿好像去过她儿子部队,你们是在部队认识的?” 老太太眨眨酸涩的眼,接过话茬:“对,对。”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周婆子,从来都没见过对方。 他们夫妻就去过一次儿子部队,就是老三牺牲的时候。 当初他们夫妻二人和老大一起去给老三处理后事,才第一次见了只有一岁,一直在部队长大的两个双胞胎孙子。 见到孩子,他们有点安慰,最起码老三有后,还是三个儿子。好好给孩子养大,长大无论做什么,也算是他们对得起老三了。 只是那会儿老三媳妇儿哭得惨,说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养活不起三个孩子,问他们怎么办,逼着他们拿个主意,打破了夫妻二人的幻想。 他们夫妻年纪大了,不知道还能再干多少年活。 老三本来就比老大小了好几岁,老大的孩子都已经能下地了,老三家那两个小的才刚出生。 如果三个孩子都是七八岁,他们还能说帮着养活,但小的只有一岁。 他们能活到七十,能保证自己活到八十还能干得动活吗?他们是真的不敢肯定自己能给两个小的养活大。 那会儿,被儿子救了的周同志就主动说可以收养两个孩子,哪怕以后结婚了也会将孩子当亲生的看待。 他们动心了。 周同志青年才俊有前途,以后肯定是留在部队的,让孩子跟着周同志,比跟着他们在村里受苦强得多。 孙子是烈士后代,在部队里都是他爸曾经的战友,就算周同志对孩子不好,也有领导看顾。 但是跟他们回了家,她孙子就是寄人篱下了。 孩子妈也说她后面肯定会改嫁,不可能带着三个孩子。如果他们两个老骨头坚持要养,肯定需要其他儿子的贴补。 哪怕部队里有抚恤金,也会给孩子一定的补贴,但时间一长,难保别的孩子没有意见,觉得替三儿子养孩子花了他们的钱。 周同志主动说了可以收养,两个孩子的爸爸又对他有救命之恩。 这么一层关系压着,比他们把孩子带回去让其他儿子帮着照顾强得多。 犹豫了几天后,临走的时候,在部队领导的见证下,夫妻两个还是决定将两个小的托付给周同志,将大孙子带回了家。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,孩子妈早早改嫁了,他们夫妻两个年纪上来干活没之前利索,养着三儿子家的老大都是自己干活,加上别的孩子的孝敬才勉强刚够。 要不是手里一直捏着儿子的抚恤金还有孙子的补贴给他留着,他们真怕自己哪天一蹬腿,孩子就只能在几个叔伯家辗转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