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天狼书屋 > > 替嫁之将 > 分卷阅读25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设置X

分卷阅读25(1 / 1)

不在顺都),以及翰林院掌院学士吴正英。吴正英只是四品,但才华出众,被钦点为太子的师傅,教习经史书法。 这六位辅政大臣中,杨榛是瑞王的亲家,其长子娶了瑞王的嫡长女。马赫则是庆王的舅舅。 先皇晏驾以前,政事堂只有议政权而无决策权,更多时候只是辅助皇帝理政、批阅奏折,算是皇家的最高幕僚。 “其一是,楚献忠请旨,望准其返回喀留。”杨榛道。 “准他回去——”“再待一阵子——”先说话的是庆王。瑞王略有不满,斜斜瞪去一眼,意思是:你怎能抢在兄长前开口? 他们从小就不大和睦,年轻时还打过架,揪住对方的耳朵不松手,直到彼此耳根开裂流血。之后一段时间,他们的耳朵肿得像两个猪妖。那时楚翊刚记事,至今历历在目。 世宗在时,尚能压制二人,如今有剑拔弩张之势。 瑞王轻哼一声,探身越过庆王:“老九,你觉得呢?” 楚翊想了想,折中提议:“大行皇帝刚出殡,现在就回去,似乎有点着急了。但也不好让他留太久,毕竟他是藩王,政务缠身。不如,就等断七之后,参加过皇上的登基大典再动身。” 瑞王和庆王都徐徐点头,后者道:“那就这样。” “其二是,先皇陵寝的碑文和匾额,用哪位王爷的字?”工部尚书冯达说道,“二位王爷让朝臣和翰林院票选,百官说二位的书法都笔走龙蛇,实在难分伯仲。吴大人?” “翰林院也是这个意思。”吴正英正襟危坐,淡淡地补充,“各位学士、编修等,都说是铁画银钩的好字,平分秋色。” 楚翊用折扇轻轻敲打掌心,心不在焉地扫视在座诸臣。两个兄长争写陵寝匾额和碑文,是想初步探探百官的口风,看谁的人缘更好一点。宦海中人,全都猴精,深知“出头椽儿先朽烂”的道理,只会说:“都好,都好。” 能在先皇陵寝留下书法,是相当露脸添彩的事。既然自己捞不着,那干脆另起炉灶。楚翊眯了眯眼,手里折扇一顿:“吴大学士,小王听闻,在你的悉心教导下,皇上的书法也精进许多。” 吴正英老眼一亮,古板紧绷的嘴角稍稍扬起:“万岁天资聪颖,老夫不敢冒功。说实话,皇上也有心为匾额和石碑题字,又怕自己笔迹稚拙。” “哪里的话,皇上少年英才,就算墨宝稍显拙朴,那也是潜龙在渊的劲头。”楚翊侧目看向兄长们,“依小弟看,不如就由皇上来写吧!” 瑞王和庆王对视一眼,反正彼此都占不着便宜,便先后点了头。毕竟,不能和皇上争。 “还有几件事。”吏部尚书杨榛说,“新君登基,应大赦天下、开恩科取士、铸造新钱。制敕处按照旧时的诏书,各草拟了一份。三位王爷过目后,呈皇上御览,择日昭告天下,再交由刑部、礼部、工部分别去办。” 三王均无异议,于是杨榛继续说下去,终于提到本次会议的关键:“皇上聪慧,但也只有九岁。照旧例,该选一位摄政王,提领朝纲,代天子施政令,直到皇上可以亲政。本朝开元至今百余年,有过两位摄政王,具体该怎么选,尚无定例。大体上,是由朝廷集思广益,各地方官及在都官员上书举荐。” “这倒不急,有什么事,我们兄弟商量着来。”瑞王皮笑肉不笑道。 庆王眸光闪烁,也道:“嗯,不急。” 楚翊也在旁附和。 杨榛又命书办将奏折呈上来:“这是通政司汇总上来的折子,已经分门别类,并对内容进行了概括。请三位王爷代为批阅,而后呈皇上御览。” 瑞王和庆王各自坐于书案后,抄起蘸了蓝墨的笔,兴致勃勃地准备批折子。天子驾崩,百日内的上谕、批文都由红笔朱批改为蓝笔,各部衙印章也由红改蓝。 墨是蓝的,可是代行皇权的感觉,却让他们的脸不由自主地发红。楚翊并不参与,只是恭谨地在旁帮忙,借着整理奏折大体扫了一遍,没什么紧要的。 于是,他不再浪费时间,躬身请退:“有劳兄长们了,弟弟想入后宫给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请安。” “去吧。”瑞王头也不抬道。庆王也不以为意,甚至乐见他早退,生怕自己批的折子不够多,显得不够勤政。如果脚也能写字,楚翊想他们此刻已经脱鞋,手脚并用了。 楚翊向六位大臣告辞,下殿刚走出不远,瑞王却追了出来。他用指腹摩挲着以花油细细打理过的精致唇髭,左右看看,低声开口:“关于玉川公主……昨晚,你跟我说的那事,真要跟老太太提?万一她老人家生气了……” “三哥,又不是你提的。气也是气我,你当不知道就好。” “好,好,好。”瑞王舒心一笑,连说三个好,极为满意,“说实话,我也想过,只是实在说不出口。我看,老四似乎也有这个意思,他的正妃两年前也过世了。” “这我就不知了。”楚翊嘴角一挑,“我只是觉得,三哥你挺合适的。” “哈哈,好兄弟。这事成了,哥给你这个大媒人翻新宅院,你的府邸太旧了。”瑞王美滋滋的,为了多批折子,他几乎是脚不沾地跑回了光启殿。 第24章 别有用心 余光里,楚翊看见帝师吴正英也出来了,看样子是去皇上读书的勤德殿。他没有回头打招呼,而是刻意放慢脚步,直到对方走近时才道:“哎呦,吴大人,你也往这边走?” “老夫去为皇上讲书。”结伴闲聊几句,吴正英感慨道:“没想到,王爷会提出采用皇上的书法。” 楚翊笑了笑:“万岁年少,初登大宝,这也可以增加他的信心嘛。” “王爷怎么不也写一幅字,让群臣去选?” 吴正英问得诚恳,楚翊也坦诚相待,大着胆子幽幽地说:“百年前天下之乱,始于萧墙之祸、朋党之争,该以史为镜。我年纪轻,要说不想露脸,那是假话。我只是,不想把一件原本很简单的事,搅合得更复杂。” 说出这样的话,很冒险。万一这老吴头明天参他惑乱朝纲,够他喝一壶。但他吃准了,这话对老吴头的胃口。 果然,吴正英目露赞许。他点点头,拱了拱手,很谨慎地不再与楚翊同行。 楚翊想,此人出身寒门,一生清高,有朋而无党,也从不结交皇族。品级不高,在政事堂里的话语权也不大,却是当下离皇帝最近的人。能让他对自己有所认可,也算是前进了一小步。 重要的是,当皇帝开心地问起:是谁提议,用朕的字? 吴正英会如实答道:是陛下的九叔。 ** “儿臣给母后请安。” “逸之来了,坐吧。”老太太正闭目养神,动了动手腕,半晌才掀开眼皮,“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